白米木屐村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永春路174號
電話:03-9952653
參觀時間:08:00~17:30 〈需預約〉 周二~周日〈暑假期間周一不休館〉
白米木屐文化館裡陳列了各式各樣的木屐
這種協力木屐,兩人或三人合穿,要同心協力前進很不容易
loulou和咩寶兩母女穿了戰戰兢兢前進
我和小寧子也穿了,但他實在太不合作,又不肯照口令前進,亂抬腿,差點讓我摔個撲地
氣死了!
木屐的電燒彩繪
作鑰匙環的可愛小木屐
老師在示範作小木屐
咩寶穿大木屐
這雙木屐要能穿著走路,就算你本事!
做木屐的原木:江某樹的木材
此地盛產製作木屐的木材江某樹,因而發展出木屐事業
六七十年代是最盛的時期,後漸沒落
為了振興木屐產業,便轉化為手工藝品,將木屐賦予新生命,彩繪、裝飾、欣賞等
並發展成為觀光景點
老師教大家穿倒斜的木屐作腳部運動,往後傾斜的穿法,還真很難作動作呢
有夠大!這可以放到水裡當船用吧
木屐彩繪之後,非常漂亮,很多是兩隻合在一起一個花樣的
附近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店
這廣場上一個拉泡環,給客人拉著玩的
咩寶拉了這麼大一個泡泡
還有這樣的連環泡
拉得不想走了,公公在催啦
白米社區位於蘇澳東南方,白米橋南側,砲台山西麓,東臨太平洋
白米河貫穿,居民約一千餘人
光緒年間,官員派駐此地,發現山谷下溪河蜿蜒,溪谷乾涸,露出白石磊磊像極白米
因而取名白米溪,又因三面環山,地勢如甕,而取名白米甕
清朝年間開鑿蘇花古道,以此地為起點,開通了奇萊道路
日治時代,以自然條件開發了礦石工業,以石灰石、石粉加工,設立水泥廠
看這個歷史淵源,就知道此白米並不是我們吃的白米,而是像白米的小白石頭
而我們來時經過的路上,兩旁皆是堆積的白石,及佈滿灰塵的工廠一座座
車子一經過就揚起滿街的塵沙飛揚,住這兒的人不會經年累月的吸了滿肺的灰土嗎
白米社區工藝教室
我們在這裡DIY,彩繪木屐,待了兩小時
母女倆在畫了木屐的圖樣之後,用電燒,刻出花樣來
這隻電燒筆,還不難控制,只是要小心,燒到手,手也會焦掉,刻成永久刻痕的
這就是母女二人所設計的一家三口的名字的木屐
教室裡有六七個學生模樣的,是志工吧,收弄亂的雜物和解答客人的問題
這位美眉就在幫我畫小木屐的小帶子上的圖案,太精細,我一畫就出了框,她好會畫呀
這裡的老闆娘真會帶,我看著她親切的教她這一班小幫手如何做事,他們也都開心的做事
十幾歲而已,看得我好感動!
loulou設計的送我的生日卡,及小寧子電燒的腳丫「如魚得水吉祥」
和我設計製作的小白兔小木屐鑰匙環〈上面那小志工幫我完成的〉
~~~~~~~~~~~~~~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日本文化流入台灣,日人喜歡穿木屐,木屐日語為GETA
台語為ㄘㄚ ㄍ一ㄚ
木屐這東西,現代人見過,但已經不是普遍穿它的鞋具了,我可是見到過它是最主要的鞋類的年代喔
我們來台灣是1946年,台灣剛光復,日人被一批批的遣送回國
但還有很多尚未成行的,我們和鄰居的他們作了朋友,他們大人小孩腳上穿的都是木屐
那時我們頭一次見到這種厚厚的木頭做的拖鞋,很新奇
後來日本人走光了,街上還是到處「踢哩褟拉」的木屐聲
那是因為本地人也已被同化,普遍穿著木屐了
穿了木屐還真是不能偷偷摸摸呢,尤其是夜晚,走起來的踢塌聲真是清脆響亮
作小偷或偷情,也只能脫了鞋子光腳才行呀
我在屏東讀小學時,有些同學上學也穿木屐耶,老師都不會管
穿木屐也好,光腳上學也好,都可以,這樣物資缺乏的生活,我記得大家也都很快活呀
清純自在,歡樂開懷,也不懂什麼是物資享受,相對的煩惱也少
多好的年代呀
~~~~~~~~~~~~~~~~~~~~
〈這一篇現在算來是第六百篇,但實際上,前不久我曾刪掉了十五篇,那不算的話,就是6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