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日清明節這一天 我們上山掃墓之後 小寧子說我們順便去哪兒走走吧
下北投的山後 離關渡不遠 他就建議去關渡水鳥公園 於是兩車商量好怎麼走
然後往關渡方向開去 這一天雖是連假的第一天 但並不怎麼塞車 路上還算通暢
我們一共大小十人 ( 除了老何沒空 )
關渡自然公園的大門蠻有氣派的
1983年台北市政府在此設置關渡水鳥生態保留區
2001年關渡自然公園成立
公園內面積很廣闊 有木棧步道 生態池塘 藝術造型 樹林 花卉 賞鳥小屋 展示館.....等
進去後 順著步道走
首先見到這個叫蛋殼居的~ Egg- shelter 是由立陶宛的藝術家艾力山卡所創作
以樹枝圍繞而成的蛋形空間 供人們休閒玩耍 享受自然氛圍 可幻想自己是鳥兒在此棲息
進入裡面 彷彿就成為了作品的一份子
咩寶和米耍的架勢還不錯吧
公園大門外正對面新建了這棟美觀又豪華的大樓 聽說一層樓只有一戶 大坪數的豪宅
住這裡面可以欣賞關渡平原 欣賞公園美景 有一級棒的景觀 有錢真好 滿羨慕的
埤塘 Eco-Ponds
回想往日 鄉村到處有埤塘 都是作為消防與稻田灌溉之水源 孩子們也愛在塘裡玩耍
鄉村都市化後 許多埤塘被填平 蓋起高樓大廈 蓋起社區住宅
舊時池塘也只能在記憶中懷念了
這裡的南北池是淡水埤塘與休耕田的結合
親蟹平台 我們在池裡和土坡上並沒有看到蟹的蹤跡
但是看到那坡地上有一個一個的小洞 應該就是螃蟹進出所鑽出來的洞吧
賞鳥小屋有不少間 裡面不打燈光 讓鳥兒不會驚覺有人在窺視
這兒你們看到幾人 ? 哈 是兩人 老米和大米 大米都如同隱沒在黑色中了
這一天遊客好少 小屋裡也沒別人
關於候鳥的說明~~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邊緣 自然環境溫暖又多樣 是候鳥們喜歡的生態
所以每年都有大批候鳥來歇息或經過 以水鳥為主
關渡濕地是牠們的最愛 春天 在南方渡冬的候鳥北返 要回繁殖地 關渡就是牠們移棲的轉運站
我們這一夥的其他人進屋繞了一圈後 沒鳥可賞
就坐在這賞鳥小屋外面的走廊上的木椅上歇息吃點心
現在似乎不是候鳥季節 沒看到成群的鳥兒在飛翔
只聽到近處走道邊的樹上有鳥的叫聲 這些應該不是候鳥 只是這兒居住的鳥
我自賞鳥小屋內的觀鳥窗口往濕地觀望 沒有鳥
這窗有紗窗還有鐵條 封得非常嚴密 把人與鳥隔開 人不要打攪到鳥 鳥也別飛進屋裡來
我們今天來 其實不是時候 最近大陸爆發禽流感 大家聞鳥色變
所以今天看不到鳥也好 所以今天遊客寥寥無幾也是原因之一吧
關渡 是以前平埔族的聚落 他們稱Kanton
是台北大湖的出口 那時叫「干豆門」
日治時代是農業重鎮 叫「江頭」 是泥水交壤長草蔓生的候鳥天堂
綜合這幾個發音 而取名「關渡」
楓葉紅是在秋冬天 現在春天 難得看到紅葉 它應該不是楓樹
千綠叢中一撮紅 很顯眼 點綴了單調
我們走了好長的一段園內道路 空氣沁涼 樹葉青蔥 閒適舒暢 信步來到展示館
展示館內有很多關於鳥類生態的圖片資料塑像等 這對著外面的大片玻璃窗可以一覽勝景
供遊客坐的竟是關渡國小的課桌椅 應該是國小課桌椅換新之後淘汰下來的作為再利用吧
我們在展示館休息時 有服務員來問遊客要不要看影片 有人看的話他們就放
大家反應冷淡 她說是演蝴蝶的生態 很好看的 一直央求 放幾場影片大概是他們的績效吧
老米覺得人家那麼熱忱邀請 就去看吧 說「那我作代表好了」 我也好心的跟了進去
我們一夥的其他人都沒人進來 連咩寶小光小米都不想進來看
遊客陸續有人進來找座位坐下 也坐了十幾二十人吧
於是影片開始放映 原來是給小朋友學生看的教學片 結合了卡通和實景
介紹三種生物~~螃蟹 蜻蜓 和黑冠麻鷺 片長一共二十分鐘
既然進來了 就仔細看一看吧 當作回歸當一名學生 回憶當學生上課的滋味 我就認真看
上面照片是第一段講的螃蟹
第二段講蜻蜓
第三段講黑冠麻鷺
結束前問三個問題 問完公佈解答~~1. 螃蟹都是橫的走嗎 ? ( 不是 也有直的走的 )
2. 蜻蜓由幼蟲到成蟲的過程稱什麼 ? ( 羽化 ) 3. 黑冠麻鷺喜歡吃什麼 ? ( 蚯蚓 )
( 我全部答對了 一百分 可是我是聽說播映蝴蝶才進來的 怎麼沒講到蝴蝶呢 服務員亂說 )
( 燈亮 大家起身往外走時 卻見老米睡得脖子都要掉到後面去了 哈哈 小學課 沒興趣 ! )
這兩人 米耍和咩寶 姨姪倆不約而同的穿了同樣的點點裝 傘也是黑點點的 有沒有這麼剛好 !
回程下起雨來 回到家大雨不斷 近日來的旱象獲得解除 最近的雨是甘霖 受歡迎的
我們每年上山 無論氣象報告是大雨豪雨或是颱風 在山上時幾乎總是晴的
感覺是姥姥體恤我們 不讓我們不方便 不叫我們淋雨受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