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書是我的一位弟弟 在他六十歲的今年 他老婆為他所出版的
把他部落格上所po的文章 挑選了二十多篇 集結成書 為他慶生
他的兩位姐姐 一個妹妹 一個弟弟 都在書裡寫了序
還有他的老婆 兩個兒子 他的好同學們也都寫了序文為他祝賀
我這身為大姐姐的 既然獲贈此書 閱覽之後 感動之餘 不免也該寫幾句話
說說我心目中的這位傑出的老弟
書已付梓 無法放在書裡了 那麼就寫在我的格裡吧
因為同父異母 我從小跟著姨媽 所以沒有跟他們住在一起
但是一有機會 總是會相聚 去和他們生活一陣子
我是看著他生的 最早 民國38年 他們家跟隨政府遷台 暫居在屏東我們家
隔年他就出生了 在父母倉促來台下懷的他 出生在立足台灣的第一年
他剛出生時 被我們戲稱為小老頭
因為一個小嬰兒 卻一抬眉毛就使得額頭上好幾條皺紋 好像個老頭似的
他大概不知道有這個稱號過吧 哈哈
後來他們搬到台南 我學校一有放假就到他們家去
他小時候是個很愛講話的孩子 總是拉著我講個沒完
講他知道的小故事 講他遇到的鮮事 他講話肢體動作好大 表情豐富
總使我聽得滿有趣味的 他是覺得家裡來了一位客人 不能冷落她 這麼的貼心
記得他常爬到他們院子裡的大樹上 幾躍就上去了 坐在枝椏上給我講故事 晃著兩條腿
我還得仰著頭聽他的故事 那時他大約小學三四年級
之後他們搬到了台北 住在復旦橋下 他上大學了 是政大的高材生
那時他的興趣就已經是拍照了 他拍的照自己沖洗
在家裡的一個小小儲藏間裡設了一個暗房 在裡面把照片洗出來 濕濕的掛得到處都是
他這個興趣到了美國仍然繼續 成家後 帶了老婆孩子去遊山玩水
把沿途風景拍下來 成為一張張美麗的回憶 也就是這本書的主軸
這本書裡大部份是遊記 還有人物介紹 生活感言等
他的烹飪技巧也不知是從哪裡學來的 我想是天生有這慧根吧
在台北的家 有一次我去 他留學中途回來那次
他進廚房煮東西款待客人 沒有幾分鐘 就端出來一盤盤的佳餚 那味道真不是蓋的
有大廚的水準 我說你怎麼這麼會煮啊 他說是一個人在外磨練出來的
那年去美國 他開車帶我們去玩 一邊開車一邊拿出一份他做的三明治叫我嘗
我一吃 太美味了 為什麼只是一個三明治也會這麼好吃
他就是能叫人驚訝他的看似平凡的才能 又那麼會照顧人 總叫你感到窩心
到他們美國的家拜訪 才真的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這個弟弟呀 他默默的把一個家打造成完美無缺的溫馨舒適
他把院子的草坪修剪得像一張綠色的長毛地毯
他把院子裡的那棵大樹作成了一個精美的樹屋 有梯子 也有個滑梯
很牢靠 很漂亮 給他的兩個兒子爬來玩的
他家裡的傢俱幾乎全是自己做的 這就更叫人不得不驚奇得下巴都掉下來
那完全不是看得出鑿痕的粗糙的DIY作品喔
那完全是和外面賣的精緻傢俱一模一樣
你無法相信那會是出自在家自己用工具釘製出來的
桌子 椅子 櫃子 架子 檯子 睡床 cd隔架 鞋櫃.....全都是他的傑作
他老婆說他行事低調 在職場上默默的工作 不與人爭 在家努力把家打造得完美
從不抱怨 不喊辛苦 兩個兒子感染了父親的慈愛 也都很爭氣 讀到柏克萊
別人有困難 他竭盡全力幫忙 不求回報
自己節省儉樸 卻毫不吝嗇的為那些需要的人付出
我們雖不常見面 但我也都看到了他從小到大的一點一滴的努力 為他的生命增添光彩
過了六十 如今也邁入老年的行列
在歡慶六十之際 因心肌梗塞 讓家人緊張了一下 還好 總算一切平安
他是信教的 在神的護衛下 過了一關關的崎嶇道路 在神裡不需恐懼
老弟 以後不要太ㄍㄧㄥ了 不要自我要求太高 心情儘量放輕鬆的過日子吧
兒子那麼優秀 老婆那麼能幹 生活那麼優渥 還有什麼不好的呢
就在你自己打造的樂園裡儘情的享受吧
我的格子裡曾經轉載過他的一篇寫在部落格的文章 "家" 寫得生動有趣
他的文筆沒有話說 繼承了老爸的文彩 老爸是一位文人 在報界服務了幾十年
寫了無數的稿子 也曾出過書 我想爸爸在天之靈也為這位傑出的兒子驕傲吧
老弟 祝福你
格友們 如果你們到了一甲子 你們的人生會有什麼規劃嗎
想去環遊世界? 在家含飴弄孫? 開始養生補氣? 每天慨嘆時不我予?
還是欣慰終於要卸下許多擔子了?
時間是很快的喔 正值青春的你們 或中年發福的你們 或正在創業的你們
一晃眼 數十寒暑就過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