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老眷村~~四四南村


位於台北市三張犁,即信義路五段,隔鄰為信義國小



村民已搬遷,民國88年拆除,92年整頓古蹟後開放作為展覽緬懷眷村之用


現改為這個~~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台北市城鄉會館


及文化公園




作為展覽之用,展出眷村文物


及作為藝術學院辦活動的場所



"You Say Goodbye and I Say Hello" 是藝大貼的


在這兒辦活動的年輕人有幾個是曾住過眷村的?


是從眷村長大的孩子辦起緬懷眷村的活動才會更有同理心吧




這是防空洞,民國四五十年代勘亂時期


每家每戶都必須要在自家的院子裡建一個這樣的防空洞,不止是眷村


以防對岸隨時會打過來




現在這兒的周遭是台北的精華區,摩天大樓一棟棟拔地而起,四周皆豪宅,新大樓


夾雜在最繁華的信義商圈之間,而世界第一高樓〈曾經是〉的101就在它的前方


這樣的對照,叫人不勝唏噓




四四南村的村民為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屬


位於兵工廠南方,故名四四南村,興建於民國37年


為政府在台所建的第一座眷村


房舍為木造水泥牆,石灰瓦的平房,呈魚骨狀排列


分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三區


 



早期村內只有公共廁所,各戶的空間約僅十坪左右



眷村展示館裡展出眷村人的日常生活,傢俱擺設等




這是木製掛衣櫃,用海報當壁紙的牆


飯桌,圓凳,最經典的是那桌上的罩吃剩的飯菜的紗罩





客廳,老式縫衣機,以前很少有成衣,家家戶戶都是自己縫衣服穿




這樣的書桌已經是最豪華的了


孩子們通常都在飯桌上寫功課,或到處趴著寫




沒書桌的人家,孩子都圍坐在這兼書桌與飯桌的方桌上寫字讀書


最早的電視就是這麼小的黑白電視


大同電鍋,沒插電的老式熱水瓶,儲水的水缸〈水龍頭常常不出水〉




眷村的孩子們天真的笑容


生活環境再清苦,再簡陋,孩子們的快樂是更加燦爛的


他們沒有過多的欲望,他們的快樂不亞於物質享受到了頂峰的現代


                       ~~~~~~~~~~~~~~~~~~


前一陣子王偉忠編的「寶島一村」舞台劇和「光陰的故事」電視劇


讓眷村在人們的印象裡鮮活了起來,尤其是眷村人更是感觸良深


我這一天來到這四四南村,進去繞了一圈


看到這已經人去樓空的房舍,一股淒涼感湧上心頭



其實說這是第一批眷村的話,第一批眷村是全省各地從南到北都有的


那同時趕工建起的眷村不知凡幾


因為民國三十八年自大陸撤退,跟隨政府來台的軍人及眷屬陸續湧上這個島


他們全都赤手空拳來台,也沒一個落腳點


不迅速安置他們的話,這麼多人都要露宿街頭


這些眷村幾乎是一夕之間蓋起來的,我親眼目睹這盛況


因我那時小學四年級,住屏東


眼見住家前方的一片蕃薯田來了一批工人


木頭水泥一車車運來,七手八腳,釘釘敲敲,連夜趕工


像變魔術一般,沒兩三天,田地頃刻變成了一個村落


也頃刻住進了一家家的居民


大人眼神徬徨慌亂,因為一切要從頭安家落戶,千頭萬緒


小孩歡樂新奇的眼神,因為這是個充滿新奇的陌生地方


對我來說,那是個多大的震撼,因為那個地方從此寧靜變成了喧嘩


他們說著各地外省口音,不同於我已習慣的台語


而他們自成一個團體,與外界本地同胞的交流步調很慢


眷村裡培養了他們的革命情感,現在我們稱之為「眷村文化」


眷村人,除了當初第一批來台的老兵與眷屬


那些隻身來台的,還年輕的軍人,後來陸續在此娶了本地嬌娃


成了家,生了孩子,人口增加,戶數增加,眷村擴充又擴充


小坪數的屋子不夠住,就加蓋,一樓變二樓,院子變房間,隔鄰牆壁貼牆壁


雞犬相聞,互相幫助也互相抵制,互送飯菜也隔街叫罵


互相照顧小孩也互打小孩,年輕人玩在一起也成了幫派


這就是~~眷村文化


 


有正面的,必然也有負面的


雖然常常吵吵嚷嚷,但無損於他們彼此之間的心靈交流,吵過還是好鄰居


入了幫派的年輕人只是年輕氣盛,他們正義感十足


多半只是一時的迷途,之後自我導正,也都成為社會中堅,有用的人


像王偉忠,小時也是調皮搗蛋,入了社會就表現了他的才華洋溢


眷村人在各行各業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吧


 


而這眷村文化是台灣的特殊文化如今已經漸漸沒落了


舊眷村幾乎拆除殆盡,以國宅代替,而國宅裡的居民不再是清一色的眷村人


他們在新大樓裡再沒有以前眷村的氣氛了


眷村將成為歷史名詞,下一代也只有從書上,記載裡得知何謂眷村了


這麼一個時代的產物將要全面落幕了,很感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rey8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