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是台灣特有的名稱,眷村文化是台灣特有的文化
眷村的記憶是住在台灣的人特有的記憶
就算沒有住過眷村,也有眷村的朋友、親人、同學
也都有去眷村拜訪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了解一點那兒的生活型態
但是,老舊的眷村都已陸續被拆掉改建
在原址或其他的地方蓋了一棟棟的大樓社區,稱之為國宅
來安置眷村裡的居民,國宅裡一部份是原先的眷村人
但絕大部份卻已是後來購買遷入的非老兵及眷屬了
如果要統計,全台灣不知有多少眷村,大城小鄉都有
台北市更是幾乎每條街原先都有眷村,這些眷村的記憶也就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
如今老兵凋零,一個個被招喚回天家去了,剩下的沒幾人
他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在延續香火
在午夜夢迴時,回味著當年眷村裡的點點滴滴,有溫情,有怨懟
聽說當年跟隨政府來台的是六十萬大軍,這六十萬人,每人一個家
一個眷村若估算容納六百個家,那也需要一千個眷村才容得下啊,很可觀的
來自嘉義眷村的王偉忠是個天才,他為了不讓眷村記憶流失
和賴聲川合作,把他生活過的小時候的記憶,活靈活現的呈現出來
叫觀賞的觀眾感動之餘,也為這些隨著政府孤單來台的忠誠軍人掬一把同情淚
他們在這兒成家,一心一意的擁護政府,愛國心比誰都強
原先抱著總有一天政府會帶他們回家鄉的夢想,到最後雖然反攻大陸夢碎了
但至少開放探親的德政,使他們見到了隔閡數十載的親人
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鄉,那份悸動是任何人也無法體會的吧
我沒有住過眷村,但是我嫁給了眷村子弟
在他們家,我體會了生死與共,這家打孩子,四鄰清晰可聞的實況
我在政府遷台之前就來了台灣,所以親眼見到眷村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的狀況
感受最深的是屏東的家前面那一大片原先的蕃薯田
在38年一夕之間鏟平,迅速蓋起簡陋的木屋,住進家庭,變成一個吵雜熱鬧的眷村
寶島一村這齣舞台劇,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演出,演員個個演技精湛
有:郎祖筠、屈中恆、胡婷婷、萬芳、宋少卿、馮翊綱、那維勳等人,皆為一時之選
大部份本人就是眷村子弟,都親身經歷過眷村人的患難與共的精神
演來絲絲入扣,購票入場的觀眾也多是看到劇情就好像看到自己的過往
那些鄰里之間互相關懷照顧的前情往事
過幾年,等眷村全部拆完,眷村將要成為歷史名詞
只有我們這一代的人才能親身感受這些追隨政府遠離家鄉的老榮民和他們的後代的一本辛酸史啊
我在高雄雄風幼稚園時,同事中有三人是海軍眷屬
洪老師住西子灣眷村,與先總統行館為鄰,張老師住左營果貿三村,包老師住內惟眷村
她們家我都去過,那鄰居之間跟本不可能有秘密可言,雞犬相聞
但是官階不同,住的房子大小、品質也差很多,包老師家就是花園洋房
因為她老公是爆破隊長,內惟都是官舍
現在想起來,政府安置他們,也不可謂不用心,眷村都有組織,有管理
處處照顧,老兵退休都有很妥善的安養
子女們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出人頭地,成為社會傑出人才的比比皆是
老眷村人聚集在戲院裡看著劇情,想到往日種種
中場休息時,我聽到前後左右都在談論劇情及與他們在眷村生活的相似度
希望眷村雖然拆掉了,不要拆掉眷村人的向心力
希望眷村人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被忽視,永記在每個人的心中
寶島一村的配樂都是當年雋永的歌曲,讓人回味無窮
其中有一首“what will be will be"紅遍大街小巷
學生們人人朗朗上口,二,三、四年級生的人應該都知道吧
聽了好像回到那個年代,好感動
戲劇終了落幕時,所有演員出來謝幕,觀眾席爆出如雷的掌聲,久久不息
每一位演員單獨走向前鞠躬至謝時,又獲得更大的掌聲
大家在淚眼中感謝他們真實呈現了眷村人心中的那份懷念和追憶
我的手也拍得好痛,但是每次掌聲再度響起,我仍跟著用力大聲的鼓掌響應
這是發自內心的掌聲,而不是虛應故事的做作,觀眾真的被感動了
〈本照片來自網路〉
這個「寶島一村99號」的門牌號碼是隨票付送
包子是散場時分送給觀眾一人一粒
因為劇情裡,飾演本省媳婦的萬芳向鄰居外省老奶奶學得做天津包子的手藝
而賣了幾十年的包子,把孩子養大,孩子也接著賣包子的故事
劇組很有心,送我們的包子雖然是冰的,但每個人的心中卻是暖暖的
劇終人散,眷村生活也曲終人散,各奔東西了
想來很悲悽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