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過一篇 " 回到過去那個家 " 是寫高雄那個家
高雄的家自1965年3月住到1975年7月 住了十年半
之後 我們搬到了台北的中和 這個家 我們住了六年 自1975到1981 米耍從小學到高中
我們住四樓公寓的四樓 頂樓我們可以使用
因為小寧子喜歡種東西 自中和這個家之後 我們全都是住的最高樓層 全都闢了樓頂花園菜園
女兒的同學來了 還到樓頂幫著拔番薯 嘻鬧著玩
這些畫都是住在那兒的民國六十七年間畫的
這間是主臥室 有雙人床 梳妝台 五斗櫃 門外是中間走道
上方那橫的是走道天花板上面隔出來的儲物櫃
窗子對著的那間是老二老三的臥房 我沒畫出來
最值得一提的是 看到牆壁了嗎 那是貼紙 是小寧子與我兩個人親自辛苦貼的
貼這壁紙可不簡單呀 要先把牆壁括乾淨 再先貼一層襯紙 再貼壁紙
壁紙是一長條一長條的 每條的花紋必須對齊 漿糊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少了會黏不住 多了一陀陀
每貼一條 他站在椅子上舉著壁紙上端 我在下端拉直 一同貼住
小寧子你們也知道 急起來會罵人 不知捱了多少轟
這間是內客廳 有音響 風琴 小電視 塑膠櫃
請看牆壁正中間掛的那幅 那是魚拓喔 是小寧子去釣到的大魚 他把它拓了下來作紀念呢
這兒的壁紙是大花紋的 對不齊的話就更明顯了
我們住了六年 到後來 那壁紙的好幾個地方都因年久乾裂 自上方紛紛墜落下來
又要再去找糨糊來把它們補貼回去 累壞了我們 以後的家就再也不貼壁紙了 有缺點
左邊是外客廳 有鋪地毯 地毯上的兩個踩腳墊是我用舊衣服撕成一條條縫起來的廢物利用毯
沙發上方牆上的掛氈也是我用毛線織的
門裡是米耍的房間 右邊是餐廳 棕色的是大門
我們的對面是一家毛衣工廠 女工上上下下 沙沙的織毛衣機器聲不絕於耳
我也從他們那裡拿了毛衣來做了代工 就是把毛衣的領子或衣擺處的線頭鉤進去收起來 賺點蠅頭小利
這個客廳等於是我的工作室 除了給隔壁鉤毛衣線頭 另外我還到公館那邊抱了毛線來織毛衣
現在毛衣都是機器織的 手工織的很少了 很珍貴 所以標榜 " 手工編織 " 的 賣得比較貴
可是代工都是要限時繳交的 一天一件的速度非常的趕
我每天就是 家事 煮飯 織毛衣 帶孩子 之中匆匆忙忙 緊緊張張的度過
織毛衣這段時間 搞得我暈頭轉向 快要神經崩潰 工錢又不是很多 壓榨勞力
眼看要搞到累垮 決定罷手 又回到到隔壁拿毛衣來收邊的日子
然後 有一天我出門時見到門口的收垃圾處 隔壁把織毛衣剩下的及剪下的毛線段一大包一大包的丟棄
那都是新毛線呀 我就抱了一大袋回家 整理纏繞成一團一團的
比較長條的就接起來給女兒織毛衣 織了三件白色套頭毛衣 大小各異
之後也給我和小寧子織了同樣的 那時我們出門 像穿制服一樣 全都是白色套頭毛衣
沒有拍起來作紀念 真是可惜
最傲人的一項成就是 利用他們丟棄的毛線段來編織成毛線毯
先織一張網子 再把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毛線段綁在格子裡 這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 需要耐心的
而我的光陰就這樣織在那彩色的毯子裡 (上面客廳沙發上那個彩色椅墊就是用毛線段織的做成靠墊 )
毯子一寸寸變大了 歲月也一寸寸消失了 孩子也一年年長大了
如今這些毛線毯有很多條 是我與小寧子冬天離不開的取暖物品 它們真有用啊
想不到的廢物利用 利用到極致了
我們會住到中和來 是因為小寧子的職務從高雄調到了台北 他的同事介紹了這棟房子給我們
四樓空著 是他朋友的房子 他朋友住二樓 媽媽曾是實小幼稚園的園長
因中風 辭退了職務 每天在家寂寞度日 我看她孤單 有段時間就去她家陪她
每天上午孩子上學了 就抱著毛衣去她家陪她聊天 一邊剪線頭
她有一隻吉娃娃 平日她家人出門了 就一隻狗陪她度日 她的夫婿曾是國大代表
想到以前的風光 想到現在的落寞和行動不便 總是悲從中來的落淚
弄得我總要想盡語言的勸她 人生嘛 多少的無奈呀
我們後面陽台看出去的景象 看畫的日期 是我們才住進來的第一年
那時後面還是這麼一大片簡陋的平房 這是眷村 看到沒 還有公雞母雞喔
眷村後方還看得到有間工廠 我看我寫的是~~新光標準內衣染織整理廠股份有限公司
眷村改建的風潮起後 不久它們就被拆了 蓋起了四層樓的公寓 和我們一樣的
從此之後 後面就只能和別人家的陽台面對面了 無法遠眺了
這個眷村大概是眷村改建最早的一批吧 最舊最簡陋的先被拆除 如今眷村文化只能在記憶中了
這是整條的後陽台的景象 有一些花盆 熱水器 冷氣主機 洗衣台
這個洗衣台是小寧子自己砌的 有看到水漕裡面嗎 不整齊的花色的瓷磚 因為是撿人家剩下的磚來用
也拼得很好呢
這是後間房 這窗外就是那洗衣槽 這間是給三個女兒讀書做功課的 一張長桌 也是小寧子作的
那下面的抽屜其實是原來的五斗櫃拆了做成書桌抽屜
左邊這是縫衣機 我不知用它縫了多少衣服
這一間的壁紙又是另一種花樣
連浴室我也要畫一畫 洗衣機是擺這裡面的
從客廳的窗子望出去的前面大路的景象
她們讀的興南國小 平常去上學都是自左邊看到的那條巷子走進去 穿過一條小路到學校
出了小路有一條火車鐵軌 鐵軌旁有間小店 是她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老闆娘都認識她們了
她們用零用錢買了些什麼零食 不告訴我 鬼鬼祟祟的 但這是她們最大的樂趣
現在回憶起來還津津樂道
老二和老三上下午班不同時的時候 或她半天 二姐整天的時候 會寫便條講事情
老三把便條紙摺起來 上寫 " 二姐收 " 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
這二姐收 大米珍惜的收集起來 日後成了那一段日子的甜蜜回憶
廚房 不要小看喔 這也是小寧子規劃做起來的喔
一切克難 瓷磚台子下面儲物處沒有裝拉門 只用塑膠布矇一矇
瓷磚有拼花喔 還有最早的不插電的熱水瓶喔
看我都真實呈現 門上掛的塑膠袋子 門後的垃圾桶 電鍋 杯子 全部都畫出了
那時是一家五口 三口是正在成長的青少女 做三餐也是個大事 一天耗在這兒的時間也不少啊
三個女兒小學都被選入了音樂班 興南國小的音樂班是頗富盛名的
但是老師都要從功課好的裡面優先挑選 於是對唱歌並不是很有興趣的老二也進了合唱班
她應該是每次上台比賽合唱時 其中嘴巴張得最小的那一個
老大在這個家讀完國小 又讀完國中 國中畢業那年暑假她就開始打工生涯
家的附近是台灣書局的印書處 她去作捆書寄包裹的工讀生
書好重 十五歲的小女孩做這工作是滿吃力的 常常回家滿手都是傷
被書和紙張和繩子和刀片割到 她也沒怨言 還是每天去上工
自此之後 她寒暑假都去找工讀生的事情做 做過很多不同的行業
老三這一班的同學感情很好 有幾個麻吉同學 彼此交心 做朋友到現在
各人都有一片天 有兒女的 兒女也都大了 還是來往密切 常常聚在一起
瘋起來好像回到當年十幾歲的天真爛漫 真是很難得的深厚友誼
這個家 我們住了六年 不算長 但是溫馨的記憶 點滴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