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高雄中華大樓,我婚後的第一個家,在這個家住了十年半
它是女兒們人生的第一個家,今天我po這篇,女兒們應該很感興趣吧
也給格友們看看我手繪下來的記憶,那多年前的一個小家庭
孕育著我們從二口之家到五口之家的溫馨過程
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夢到它,夢到我又回來了,又在這裡生活著
那情景好真實,我擦著玻璃掃著地,整理收拾,快樂的說「我終於又回來了」
而事實上,這個1975年就搬離的家,早就煙消雲散了
大樓是政府蓋的「公教住宅」,能申請到一戶,當年是很令人羨慕的
我們是新屋住進去,哪知才過了十來年,就水泥一塊塊掉,成了危樓
我們搬走不久就奉命拆除,這棟樓已不存在久矣,另蓋了一棟十幾層樓的大樓也已陳舊
但它永遠鮮活的存在我的夢裡,心底,還有這寫生本裡
上面這是客廳,有地毯和冷氣的喔,在當年這是很先進了不起的
這是我們胼手胝足一點一滴打造的溫暖的家
老寧子的功勞不可抹煞
老是夢到這個家〈其他的家很少夢到〉的原因大概因為它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吧
從一個千金大小姐變成一個事必躬親的太太,媽媽
帶了一個個蹦出來的小娃兒,連續三個小蘿蔔頭,再加上上班
像個陀螺轉呀轉的,備極辛苦,能回憶的太多,才會一再夢到回到這個家吧
這個家小小的,二十多坪,一切草創
但是以我一貫的個性,就是要把它裝飾得美美的,溫馨的
鄰居們來參觀,曾經譽為「中華大樓最美的家」,這是我最愛聽的贊詞
那時孩子小,除了玩具,還沒什麼多的累贅的東西堆積,好整理
現在~~家早已變成倉庫了,「紀念品」這種東西真害人不淺
活了幾十年,紀念品就有一屋子,不能丟,源源不絕的來
充斥得再怎麼收拾也是得到評語「東西太多」的惡名
所以我才會一直夢到那個單單純純,簡單樸素的家吧
這個家,其實不能叫做「一個家」,而是一直在變換的「好多個家」
因為我們兩人都愛挪動傢俱,變換樣子,三天兩頭的,家又變了
上面四張都是客廳,不同時候畫的,完全不同了吧
這張,前面是客廳,後面是餐廳,前面鋪地毯,後面塑膠地磚,以作區別
餐廳曾經在廚房邊,曾經在這裡,曾經在後陽台,曾經在中間隔的房間中
我們好像一直在搬家,住在不同的家裡
尤其是我們這位愛作怪的把拔,每當我們暑假母女四人到台北姥姥家
度過一個暑假回到這個家來,看到的家就面目全非了
他一個人在家裡不甘寂寞,把個屋子乾坤大挪移
不是把廚房從前面客廳旁邊搬到後面走廊
就是把傢俱做個全面大搬風,最勁爆的是:連牆壁都拆了,爐台都打掉了,衣櫃都不見了!
整個家變成一個大工地,所有物品暫時堆積在角落,叫我傻眼,叫我昏倒
要什麼找不到什麼,也不知他老兄一個人是怎麼辦到的
他得意洋洋的自誇這些成就,我能怎樣?耐著性子從頭開始收拾吧
他暑假忙了一兩個月,我回去為了還原,物品就定位所花的時間比它還長
要在這眼前形同廢墟中,恢復「全大樓最美的家」的聲譽太困難了
房子那麼小,老三加入我們家的陣營後,就多了這個雙層鐵床
這是三個女兒的房間
這是另一間房,上面說過,我們老是沒事找事的變換傢俱位置
右邊的單人床,老大米耍的床,姥姥給的,原先是我作小姐時睡的
跟著愛搬家的我們南征北討,走了多少地方
中間的五斗櫃,現在還在,已經成了我們的鞋櫃
臥室又換了另一個造型
梳妝台,兩個五斗櫃,那鐵單人床這邊的是縫紉機
右邊門外是書桌和裝飾架所隔出來的一間所謂「書房」
上面畫的有掛蚊帳的三個女兒房就是這間
現在它又是「主臥室」了,梳妝台在此,花的塑膠櫃
雙人床上的床罩是我自己縫的
門外是後陽台,看出去是三鳳宮
你看你看,牆上有個小書架的這間又變成這個樣子了
梳妝台,大五斗櫃,雙人床又挪到這間來了〈床上是涼蓆〉
是不是吃飽飯沒事幹?
這就要大書特書一番了,這可是小寧子的傑作
這一間,原先是廚房兼餐廳,某一年暑假他不知哪兒來的魄力~~打爐台!
乒乒乓乓,惹得鄰居都來關注「你在幹什麼?和老婆吵架洩恨嗎」
那幾十公斤的水泥爐台是如何敲掉的,還有水槽管線
這一個人的工程如何辦到,如今仍是個謎
敲掉後成了一間小臥室,也曾成為客廳一部份
變到後來,就變成這間最高級的「音響室」以及「冷氣間」
買了一套當年很炫的高級音響,最漂亮的大紅地毯
有沒有看到牆上方那個洞?那是冷氣孔,他把冷氣裝在客廳落地門上邊
為了省電,冷氣並不吹客廳,而是轉個彎吹到這間特別設計的小小冷氣間來
冷氣機的盒子請你們回到上面第一張第二張畫的客廳,落地門上方的木盒裡就是冷氣機
晚上,女兒們到這裡來開冷氣寫功課,夜裡五個人擠在裡面吹冷氣睡覺
可享受的呢,在那年代有幾家有啊,要謝謝我們這位拼老命的爸爸
好了,再來介紹他的另一項成就
前面的廚房不是打掉了嗎,他嫌廚房在那裡礙事,沒光線,黑漆漆,油煙弄得一屋子
所以移到後陽台來,看上這裡通風,光線充足,油煙排去外面
缺點是小小窄窄的,一次只能容兩個人
小不點的老三最乖,我一弄飯,她就來幫忙,端盤子,手還要舉得高高的才能遞盤子給我
小寧子又是自己糊水泥,撐爐架,貼瓷磚,拉水管,做排水弄成的精緻小廚房
小廚房看出去就是高雄有名的三鳳宮,和愛河的支流
我一邊弄飯一邊欣賞外面的景色,隔壁卜家也把廚房挪到後面來,他們是找工人做的
每次都聽到卜太太在一邊作飯一邊唱歌,樂得很,我也聽得很樂
三鳳宮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全台各地的朝聖客,進香團,熱鬧滾滾
擴音器一直傳來「請各位奉茶,休息,有齋飯供應......」等
這是前陽台,大門從這兒進
下面就是大樓的中庭,女兒們常蹲在這兒看外面的風景,路上行人
看院子裡玩耍的鄰居小孩,以及等把拔回家
把頭伸出那欄杆外,欄杆有些許寬窄不同,有時從上面伸出去,從下面想縮回來卻被卡住
嚇得哇哇大叫,是誰呢,都有吧
這個家,從兩個不太熟的人組成的小家庭,到變成三口,四口,五口,到小孩一個個上學
我從上班族變成黃臉婆
女兒們也都很爭氣,從幼稚園起,三人都是獎狀領不完,都是好學生,模範生
讓我們做父母也作得很安慰,給我們很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