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是姥姥的家鄉,是一位親人在離鄉多年之後,回家鄉探望的時候拍的
他加洗了很多張分送給曾在這兒住過的家鄉的親人
姥姥(姨媽),(我稱她恩娜),得到了這張照片,如獲至寶,把它放大了,加了框
在上面親筆寫下了這幾個字 "吾愛吾家" "誰不愛自己的家"
這張照片現在在小窩,成為我紀念恩娜的所留下來的遺物之中最重要的紀念之一,也為了替恩娜保存她一輩子心心念念想著的家鄉
恩娜二十多歲離家後,就沒有再回去,讀書,就職,結婚,之後又因逃難,戰爭,使得很多人流離失所,恩娜除了大陸各省,還到過緬甸,越南,印度,可就是家鄉沒有機會回去
那時通訊又不方便,留在家鄉的親人近況如何,也無從得知,外婆一直留在家鄉沒有出來,恩娜總是從有機會回去的親人那兒得知一些外婆的近況,她總以無法照顧母親,無法盡孝為憾,但這實在是時勢所造成,誰也不想遠離家鄉啊
這是我為恩娜寫的一本回憶錄中的一頁插畫,loulou幫我繪製的,老屋大雅堂的平面圖
周家這座宅第稱作"大雅堂",老祖宗傳下來的,住了很多代,住了好幾房的親人,外公這一房所住的,外公自己取名為"伴竹樓",因為緊鄰屋外一大片竹林
老屋住了六戶人家: 但麻子,福叔外公,三叔外公,五叔外公,四叔外公,及外公
並有:學堂,茶廳,正廳,轎廳,吊樓子,穀倉,地坪,雜房,門房,菜園,魚池等
這屋稱為"大夫第"
祖屋這麼龐大的宅院,選在荒僻的山漥中的七家沖建造是有原因的,因為這裡有山有水,土壤肥沃,有天然屏障,風水好
老屋歷經五代,是曾曾外祖父時建造的,但是現在應該已經不在了
祖屋是曾曾外祖父在清朝為官時賜建的,他為官大夫(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故此屋頒匾額"大夫第",這塊匾掛於正廳大門上,是紅底金字,大人教小孩唸著"大夫第,有正氣",所以孩子們都會念念有詞"大夫第,有正氣!"
門框兩旁有付對聯,寫的是 "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鄉裡人都把老屋叫"花屋裡",是因老屋建築考究,牆上雕了許多歷史人物的花紋圖案而名之
整棟房子是長形的,故又稱"船形屋"
一進是轎廳,給人上下轎子的
二進是正廳,放神位的,正廳上方的屋頂是往上翹的燕尾形狀,只有做大官的才允許建造這種屋頂
橫進有左三進,右三進
右邊是茶廳
天井的作用除了採光美化,還有排水的功能,老屋建了幾百年歷經五代,不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曾淹過水,溝中的水沒淹出來過,水利做得太好了
正門外有個"斗口",類似玄關的地方,大木門外右側一半是個小門,左側是個旋轉門
斗口的大門又寬又高,又厚又重,開關兩扇門都要使勁推才推得動,關閉是將兩根大木栓自兩頭向中間平行拴上
地坪的圍牆外種了一排"會沙樹",就是柏樹,一年四季綠油油,高大壯碩
圍牆大門兩側是八字牆,根據風水,像漏斗一樣將財源吸入
魚塘邊是吊樓子,是棟很大的建築,它的一樓有四五個穀倉,每一戶各有自己的穀倉,還有豬圈,馬房,及製酒的地方,還有一個工作塲所,一個大空間,那裏綁了個鞦韆給孩子們玩耍
吊樓的二樓有三間房,可調度使用,除三間房外,樓上也有晒衣場,活動空間
老屋的柴房很大,在廚房後面,水缸外的小地坪旁,是個棚子,三面牆有屋頂,對外一面沒有牆
柴房內的柴,有一種叫茅柴,就是一種小樹,長到三四尺就砍了,砍柴有專門的柴山,砍伐是有計畫的,砍多少就馬上種多少小樹苗下去,有每年雇樵夫去做,他們上山砍了柴,綑綁,擔下山來,挑到柴房前的地坪上,劈開,架在地坪上曬乾之後,堆進柴房,才算完成他們的工作
靠近廚房邊有一個地窖,放的是食物,醃製品,酸菜,豆腐乳,辣豆瓣等,分支有好幾個穴道,地窖內濕度溫度一定,都保持清涼乾爽,食物封口嚴密不會壞,老鼠蟑螂也進不去
屋旁竹林裡有野生肥大鮮嫩的香菇
魚塘裡有魚,草魚,鰱魚
菜園裡種了菜,還有養雞鴨
所以吃的都有,很豐富,不愁斷糧
這是外婆這一房的平面圖
老外公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女兒,共十個子女,他不會重男輕女,女兒一樣疼
他喜歡戶外活動,尤其是騎馬,還有設備齊全的馬廄,老外婆五十多歲就因痢疾過世,他卻並未再娶,他沒有像別的人三妻四妾,老外公是善人,對待人總是寬宏大量,樂善好施一輩子
外公有七個子女,恩娜是老四,我媽是老五,老六是唯一的兒子,卻在當學生時就死了,還是被同學扮鬼嚇死的
但恩娜這一輩七人卻都不是子嗣眾多的,大姨媽只一兒一女,二姨媽只有一女,三姨媽一兒一女,恩娜沒生,我媽媽只我一人,舅舅夭折了,毛姨也只一兒一女
外公不像老外公喜歡戶外運動,而是喜歡看書,雕刻等,還開私塾學堂,教七家沖的鄰居孩子,他有很深的近視
外婆姓鄭,是長沙鄭家段人,鄭家也是世代書香,長一輩的很多秀才舉人,所以外婆在書香環境中薰陶,詩書歌賦樣樣精通,外婆勤儉,不愛穿金戴銀,也不請服侍的人,家事都自己做
還有很多細節,我看就不再在這裡細述下去了,太多看了會把人看煩,以後有機會再寫老屋的故事吧
這就是我為恩娜寫的回憶錄的封面,裡面的插圖和這張封面的畫是loulou為我畫的,這張封面畫就是根據上面那張照片所畫,畫得實在太好了
這裡是湖南長沙東鄉七家沖,他們是是周姓大戶,在當地是地主,七家沖村子裡稻田處處,所以鄉人多以種田為主,老外公他們每年向佃農收租,如果遇到當年天況不好,有旱災或水災,稻子欠收,老外公就會減租,或免收,對佃農很好,所以佃農們都很敬重他,稱他為大善人
七家沖四面環山,從東邊的沖口出入,沖口是兩條江的匯流處,稱"雙江口",沿著其中一條江旁就是主要道路,冲口路旁有一寶塔,所謂寶塔,其實是化紙爐,焚燒紙張的
大路的南側河旁都是稻田,稻田再過去的山邊是一大片的茶園
大路的北邊就是大雅堂,大雅堂的南側與西側也是稻田,東側有一口水井,那時還是打井水使用的,井外就是一大片竹林了
北側的山很好爬,恩娜小時候很外向,常常去爬那山,在山上還爬樹,摘果子,像個男孩子一樣
這是恩娜的在台北的最後一個家,在這個家裡她住了三十年
自從離開家鄉後,她東遷西搬,搬了不知多少家,從未安定過,她九十六歲過世,九十六減三十,那六十多個年頭,搬過的地方數不清了,小學就住校,離開家鄉後所住的家最長最長的也只有四年半,最短的只有幾天,想想看,搬家對她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住到這個家來,終於不再為搬家所苦,姨爹退休後,他們倆老終於在這兒過了安定的生活,但姨爹比姨媽早走了十三年,這個家恩娜孤獨的過老年日子,回憶過往,是怎樣的一生啊
~~~~~~~~~~~~~~~~~~~~~
這一篇就是我說的寫了稿子等待發表的六篇之中的其中一篇,看看,我寫了這麼多的內容,沒發表實在很可惜,所以決定在說了一番道別的話之後,不好意思,又發表新篇了
還算順利,照片也進來了,文字也讓我打了,只是字好小,我自己看了好吃力,希望格友看得清楚
留言列表